沈水之阳,古韵飘香;巍巍学府,桃李芬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坐落着一座以城市命名,以工业闻名的高等学府——沈阳工业大学。从1949年到2020年,她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在我国工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成为了培育万千桃李的文化殿堂。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何来沈工大?

1948年11月,东北工业重镇沈阳宣告解放。为迅速恢复机械工业生产,迎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1949年,在这座城市的铁西区云峰街,由中共东北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创建了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技工学校。同年8月,校名改为沈阳机械职业学校,这就是襁褓中的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1950年,这个襁褓中的大学被列为国家中等专业学校,改名为沈阳机械高级职业学校,开设了铸造、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焊接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后,学校历经三次合校、四度搬迁、五易校名,终成"一校两市三区"办学格局。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0年电机学科成为学校首个博士授权点,2011年工、管两大学科门类5大一级学科拥有博士授位权。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如今,这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在"双一流"建设中被列为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沧桑岁月,历史是音。七十一年的发展中,沈工大始终秉承着"自强、笃行"的校训,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在栉风沐雨中上下求索,在砥砺奋进中拓新铸典,谱写大器晚成的华彩篇章,奏起艰辛与梦想的辉煌交响。

何为沈工大?

翔源湖,慧月桥,问渠水,桃李园,青春广场,沁园春碑……这些是独属于沈工大人的记忆。沈阳工业大学由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阳市的辽阳分校组成,总占地面积151.1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6.92万平方米。办学主体坐落于有"东方鲁尔"美誉的沈阳市铁西区,中央校区(主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慧月桥下流水潺潺,翔源湖面波光粼粼,沈工大的校园美景宜人。春可赏翔源湖边杨柳,夏可看慧月桥下问渠穿梭,秋可观环路旁满目银杏,冬可听沁园春中白雪纷飞。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美景如画的工大,还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体系现由中央校区图书馆、辽阳分校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组成。中央校区图书馆有藏、借、阅、查一体的阅览室9个,阅览座位2100余席。现有馆藏纸质书刊147万余册,电子书刊167万余册,读者可利用的中外文数据库及平台近54个,自建数据库3个。馆内还设有各种触摸式查询机、朗读亭、新书展架及悠闲桌椅,给每位读者提供了便利。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从翔源湖到慧月桥,沈工大的每一处美景,都伴随着万千学子,走过四季,走完四年。

何成沈工大?

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这些"中国第一"均由沈阳工业大学创造,惊艳的科研成绩离不开强劲的学科实力和优质的科研平台。

沈阳工业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其中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电机与电器),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4个(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沈阳工业大学的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其中"电气工程"学科入列全国十强。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沈阳工业大学现已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近三年来,学校科技进款额每年均超过1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一流的师资始终是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硬核力量"。沈阳工业大学师资队伍中教授238人、副教授434人、讲师644人,博士生导师231人、硕士生导师656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8.1%,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87.97%,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9.59%。在领军人才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8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1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特聘教授10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45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17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工业大学唐任远教授是我国稀土永磁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研制出国内首台稀土永磁发电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和省部级奖10余项。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但他仍把拳拳报国之心融入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融入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和对学生的培养当中。"我的知识是党和国家给的,一定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回报给党和人民。"这位"工大楷模"只愿用一生所学报效祖国。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杨理践教授自1998年起致力于管道内检测设备的研究,和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漏磁内检测设备,研究成果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国家节省数十亿元检测费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王德喜教授长期致力于环保产品的研发,成功研制成射流曝气器、无氯消毒粉等,在医疗、养殖、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他研制出了针对病毒消杀和预防效果较好的新型消毒系列粉剂,用科研成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固"防线"。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此外,研发了智能高压开关设备填补行业空白,推进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走在世界前端,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数十亿的林莘教授;深耕"智"造二十载,突破了十余项关键技术,间接为制造企业创造数十亿的经济价值的刘伟军教授;当选第一批辽宁省学术头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张凤阁教授……他们兢兢业业,潜心科研,在沈工大这一方天地治学育人。

71年弦歌不辍,桃李芬芳。建校以来,沈阳工业大学培育出了以王立鼎、王硕玉院士及宫晶堃、巩水利、刘开周、盖立亚、谢世煌等各行各业精英为优秀代表的15万校友,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贡献"工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沈工大校友刘开周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研制和海上试验,见证了"蛟龙"号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的每一个里程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 "载人深潜英雄"。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沈工大校友盖立亚深耕研发一线,带领团队研发的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山东华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工大校友赵显华全球首创新工艺"豪克能",让我国机械制造业实现对西方国家的弯道超车,打破外国垄断。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而今,年轻一代的工大人正怀揣着理想,带着工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继续前行。2018届毕业生、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的郭子涵在父亲因公殉职后,化悲痛为力量"女承父志",接任了父亲第一书记的职位,践行着"为学做人、贵在成士"的精神品格,绽放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获得了央视新闻的点赞。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2020届毕业生马也本科就发表4篇SCI论文,入选国家奖学金"全国百名优秀代表名单",被《人民日报》报道,免试直博浙江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这就是工大人。讷言敏行,不务虚名,扎实苦干,敢于担当,敢于奉献。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这所高校)

建校71年来,沈阳工业大学以东北技工为根、以沈阳机电为源,一次次托举起共和国工业的辉煌,书写了一部与国同心、与时同行的壮丽史诗。目前,学校正按照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总体布局,一流之"士"、一流之师、一流之"吏"、一流之校"四个一流"一起抓的具体举措,勠力同心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以"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关注"沈阳工业大学招生办",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沈阳工业大学官网、官微、沈阳工业大学招生信息网、沈阳工业大学校友总会、中科院之声、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处、陵川县融媒体中心